第一百二十四章元公辅的担忧
“刘二,要是有学塾,不收取学费,让你家孩子去读书,你愿不愿意让孩子去?”
王烁拉住马夫刘二问道。
刘二嗨了一声,拿起一把草料说:“不愿意!”
李鹿萍诧异的问道:“为什么,这是好事啊!”
刘二把草料往马槽里一放说:“读完书作甚?”
这一下把李鹿萍给问住了,她求助的看向了王烁。
王烁轻咬着指甲,似笑非笑的点点头。
两人又问了府上的其他家丁,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
李鹿萍迫不及待的去找了元公辅,开门见山的问道:“元先生,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塾?”
元公辅捡了块石头坐下笑道:“小娘子有这份心是好事,可元某觉得这件事不应该做。”
“元先生,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应该做?”李鹿萍不解的问道。
王烁注意到了,元公辅说的是不应该,而不是不可能。
这其实是从另一点说明,元公辅也是认同李鹿萍这个想法的。
但他也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元公辅会认为不该做这件事。
元公辅微微一笑,拿了一块石头坐下说:“元某乃是天宝元年进士,这件事两位都清楚吧。”
王烁点点头,这事整个李家的人都知道,他自然也不例外。
“可元某直到现在还没等到朝廷派发的职位,简单的来说,便是僧多粥少,进士年年都有,可官职却不是年年都有的,更何况还有不少荫官来竞争。”
“山东诸士族势力强盛,官官相护,互相庇佑族内子弟,但凡有升迁机会,都给了自己人,寻常士子,如何跟他们竞争?”
“府中的小郎君们,出身名门,将来自然不愁求官,可是府中家丁的孩子,你让他们拿什么跟小郎君们竞争?”
见王烁听到认真,元公辅欣慰的笑了笑,继续说道:“再者书本墨费贵重,寻常人家根本掏不起这份钱,而且这也意味着家中会缺少一个劳动力,可要上交给朝廷的税费却是一分不少,寻常人家谁会这么做?”
“倘若能高中进士还好说,起码有了盼头,可若是考不中又该如何?读了十几年的书,手无缚鸡之力,农活不会干,难不成让他们投身边关,上阵杀敌去?”
元公辅看向李鹿萍说:“所以这也是元某所说,虽然小娘子有这份善心是好事,但不应该这么做,到头来好心极有可能办成坏事。”
李鹿萍沉默了,她不是寻常那种不识五谷的大小姐,恰恰相反,每年农耕忙时,她也会跟着李夫人一同下田,所以李鹿萍知道,农活有多辛苦。
她下意识的看向王烁,本能的觉得王烁应该有解决的办法。
遇事不决问王烁,这个想法,已经在她脑海里根深蒂固了。
王烁沉吟了一声,元公辅说的三点,句句在理,这也是他一直忽略的地方。
毕竟唐朝还是有等级制度的,像他现在就属于贱籍,是不能参加科考的。
而且以唐朝现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想要完成和现代一样的教育制度,还是很难的。
就算是在现代,依旧有不少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只能辍学打工。
看着李鹿萍期盼的目光,王烁仔细思索了片刻,忽然问道:“元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不科考行不行?”
元公辅一愣,接着大笑了两声:“王二,你还真是异想天开,不科考那还读什么书?做田舍汉也好,做工匠也罢,可都和识字没关系,不科考,那也没必要在扩大学塾了。”
李鹿萍眼中满是失望,她看向面前的学塾喃喃自语道:“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吗?”
元公辅也是长叹一声,他出身贫寒,当然明白贫贱子弟想要出人头地何等困难。
“我等寒窗苦读十年的人,如何能跟世家豪门几代人的积累相提并论。”元公辅辛酸无比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