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转身尊重地看着盛宪,“孝章先生说得对,不走捐官的途径,要想等朝廷做出决定,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帝刘宏现在基本上不上朝,朝政几乎已经瘫痪。
要想通过廷议,走完官员任免的全部程序,确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盛宪是这个时代文人的代表,骨子里有着一种执拗和孤傲,对刘备的做法并不赞同,面色严肃地摇摇头,“无论如何,捐官总是纵容这种不良的风气,对我大汉的吏治是种严重的伤害!”
“玄德,你做事可要时刻记住你名士的身份。”
整个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气氛似乎有些紧张。
盛宪这话可是够重,言语间明显在指责刘备有辱名士的风范。
同时,盛宪还得罪了甄逸和周尚,因为他们走的也是捐官的途径。
刘备整了整衣襟,肃穆地对盛宪深深一揖。
“晚辈感谢孝章先生的教诲!一定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作为,不会辱没大汉的士林。”
“不过,孝章先生可愿听我的肺腑之言?”
刘备可是冠军侯、骠骑将军、徐州牧。
可以说身份远比盛宪尊贵。
官职也远比盛宪显赫。
可是,面对盛宪的指责,刘备始终执晚辈的礼节。
这份心胸让在场之人都肃然起敬。
盛宪的脸色缓和下来。
“玄德,你闻名士林不仅是学识才干出众,更因为你品性仁德。”
“我当然愿意听听你这样做的想法。”
刘备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孝章先生,我大汉重启州牧制,就是朝廷认为,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才挑选清廉的朝中要员担任州牧,以肃清吏治,镇守安定天下。”
“我承蒙陛下信任,得任徐州牧,自然要为我大汉选拔贤能。”
盛宪点点头,“玄德乃汉室宗亲,又肩负肃清吏治的重任,为朝廷举荐会稽太守之职,乃是分内之事。”
刘备点点头,语气沉重地说,“孝章先生,目前捐官制的存在,对错我们无权评论,但大汉各地买官卖官的现象本来就严重。”
“这些官职的名额,正直廉洁的官员不买,这些官职会落到谁的手上?”
大厅里的人都陷入沉思中。
很明显,这些官职最终还是要被人卖出去。
正直廉洁的官员不买,这些官职就会落入贪赃枉法的人手中。
陆康痛心疾首地喝道,“徐州刺史的职位,就因为朱干这个小人买去,为了早日拿回捐官的钱财,恨不得把徐州刮地三尺,被人称为‘朱扒皮’。”
“如果没有朱干的作为,徐州的黄巾匪患会不会爆发都难说。”
刘备的身上正气凛然。
“孝章先生、季宁先生,我认为只要是对百姓有利、对我大汉有利的事情,作为名士,就是不惜名声都要去做!”
“我刘备捐官不是从今日始。”
“184年,朝廷任命我岳父甄子隐为扬州刺史,老师田元皓和沮公与为辽东郡太守、泰山郡太守,就是我说服他们交钱捐官。”
“周崇礼任丹阳太守,也是我说服灵异兄,周家才同意捐官。”
“日前和我岳父谈到豫章的太守空缺,周林兄的操行和能力都足以胜任,我又毫不犹豫地为他捐官。”
“只要能让大汉的百姓安居乐业,为大汉恢复朗朗乾坤尽一份心力,我刘备连生死都无惧,又何惜这身名士的羽毛?”
说完,刘备又对着盛宪深深一礼。
盛宪同样对着刘备深深一礼。
“玄德,今日听你一番话,我才知道我盛孝章实在有愧于名士之名!”
“往日的我,只知自命清高,认为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就自诩无愧名士之名。”
“今日我才知道,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情,真正的名士应该挺身而出,不顾生死,又何惧污了名声?”
“我空活几十年,却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陆康也苦笑,“孝章,我不是也一样?”
“圣人说,‘存在就是道理’,捐官制既然已经出现,我们一致的抵制,只能让屑小之辈更加得意,我大汉的百姓也因此陷入苦难之中。”
“今日才知道,我的想法何等的迂腐,面对朝政的变化不懂变通,又哪里有颜面被称为名士?”
对于盛宪和陆康的自责,刘备没有去安慰,反而再下了一剂猛药。
“孝章先生、季宁先生,如果只是地方上出现一些贪赃枉法的现象,我们迟早能够肃清吏治,让大汉恢复荣光。”
“可是看到大汉天下叛乱四起,却让我响起了王莽时期的天下!”
在场的大部分人,眼里都露出了震惊。
盛宪和陆康更是面面相觑。
“玄德,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