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却依旧认真地看着祢衡。
“正平,如果我们时刻去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当然会觉得他们不如自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是,如果我们心中比较的目标是孔圣这样伟大的人物,就会发现我们是如此的渺小。”
“心中又哪里敢有骄傲的心态?”
祢衡的头已经伏到了胸前。
“主公,正平只是人海中的普通一员,又岂敢生出和圣人相比的念头?”
刘备摇摇头,“不然。”
“正如我的军队中流行的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缅怀圣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将他们传承的思想和知识发扬光大。”
“大丈夫生于世,就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只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才能让自己明白,我们所学、所做的远远不够,才能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让自己始终处于进步之中。”
祢衡猛地跪倒在地上痛哭出声,“主公,今日正平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以后在待人处世上,再也不敢有任何骄横之心。”
刘备扶起祢衡,语气很诚恳。
“正平能如此想,我心中欣慰。”
“我们在生活中,要和很多人交往,在工作时也要和其他同僚进行配合,如果因为性格和同僚无法相处,往往就会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在关键时刻误了大事。”
“希望正平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祢衡认真地说,“主公放心,我以后一定不在人前口出狂言。”
“主公如此的人物,对待人都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我又有何资格骄傲?”
刘备点点头,“但是我不希望正平失去自己的锋芒,你辛辣的文笔和犀利的言辞,如果是拿来对付敌人,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祢衡的眼中爆出了精光。
“主公的意思是......”
刘备笑道,“如果正平在我们声讨敌人时,写出一篇激昂的文章,不仅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又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是不是最好的武器?”
“如果正平出使敌国,能用你的言辞,辩驳得敌人哑口无言,是不是能让我们省下了刀兵之争?”
“正平之才在于对敌时的锋利,也在于揭露社会上不平的现象。”
“如何把握,就要看正平自己发挥。”
祢衡恭恭敬敬地在地上拜了三拜。
“主公,正平明白了!”
......
孔融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知为何也是心情激荡,站起身来对着刘备长长一揖。
“冠军侯,文举也希望能追随在您的身边。”
刘备很是惊讶,“文举,你这是......”
孔融笑得坦坦荡荡。
“冠军侯,我确实一直比较矛盾,毕竟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君,忠于我们大汉的君主。”
刘备当然知道孔融是什么样的人。
作为孔子的后代,他需要时刻维护孔子的思想。
这才是孔氏家族能够享受尊荣的根本之道。
刘备认真地提醒孔融。
“文举,你还是要三思而行。”
孔融摇摇头,“我已经想通了。”
“先祖宣扬仁爱思想,就是希望世间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忠君的思想,也是能给世间带来万世太平的君主。”
“冠军侯也说了,继承往圣之绝学,就是要把往圣的思想发扬光大。”
“昔日王莽篡汉,就有了光武帝光兴大汉。”
“如果先祖知道我只是一个迂腐、愚忠的后代,不懂得选择中兴之主,估计会从地下爬出来骂我这个不肖子孙吧?”
刘备想了想,“文举,这种事情以后再说,我目前只是想保住大汉的元气,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过孔圣对于忠诚的理解,确实不是对于一家一姓的愚忠,而是忠诚于天地和万民。”
“哪怕我们今天保住了大汉,同样也不敢保证子孙后代就能守住基业。”
“如果后人只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又怎么能保证我华夏民族一直繁荣昌盛?”
“自古王朝更替,可能有许多利益的关系,但本质还是这个王朝已经腐朽,民不聊生激起了民愤,或者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那样的王朝,还有保护它的意义吗?”
“文举能想到这一点,我实在是感到惊喜。”
在刘备的计划中,并不是要改变孔融的思想。
从小接受忠君思想的教育,短时间内想要改变,没有那么容易。
只要孔融到了徐州,看到天翻地覆的变化。
再接受后世思想的熏陶,自然会有一个改变。
没有想到,刘备只是提到了孔子晚年思想的变化。
就能够让孔融彻底醒悟过来。
这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