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沉默地坐着,他的心中,很不愿意相信杨嗣昌的话,但这些话就是一点都对。
而且,杨嗣昌当时言攘外必先安内,极力避免与清兵决战,否则主力一旦败亡,自己的几万能战之兵尽数陨落,大明危矣,现在事实果然如此。
卢象升提出的战,杨嗣昌提出的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和才是正确的。
良久之后,崇祯皇帝说道:“高监军战死,卢象升叛逃,他部下的那些将官呢?难道也跟着他一直叛逃了?还有祖大宽的四万关宁铁骑,也都叛逃了吗?”
崇祯皇帝的语气中蕴含着强烈的怒意。
见皇上发怒,杨嗣昌暗暗心惊,他立即叩头道:“皇上,微臣以为,宣大军与关宁军之所以叛逃,是因为主将叛逃,他们畏惧或者被胁迫,所以不得不从。
此国家危急之时,能招抚就招抚。所以微臣认为,不若皇上下道圣旨,赦免卢象升和祖大宽麾下的将官,他们感恩之下,说不定感激涕零,弃暗投明,重新为朝廷效力。至于两位主将,应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要惩戒宣大军、关宁军所有回来的官员,这牵涉的局面就大了。
关宁那帮骄兵悍将,一个搞不好,他们去投清兵,那他的罪责就大了。
而且要惩治宣大各将,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也不会同意。
对杨嗣昌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弄死卢象升,至于其他人先不管了。
毕竟他虽是礼部尚书,还管着兵部的事,事情追究起来,他也不能置身事外。
对大明此时的军将问题,崇祯皇帝也是深深了解,知道追究下去,恐有激起各镇将官的变故之忧。
他起身缓缓踱步,良久,他压住心中怒火,说道:“也罢,朕便下道圣旨,赦免他们的过错。但卢象升和祖大宽还是要抓回来问罪的。至于杨乐……尽量招抚吧。”
杨嗣昌心念电转,快速明白过来,皇上还是对杨乐念有感情。
杨嗣昌道:“皇上所言极是,便是巨鹿之战,杨乐的士兵多有斩获。只可叹我大明如杨乐麾下那样的精兵太少,确实我们也要多练精兵了。”
“嗯……说的好。朕确实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崇祯忽然发觉,自从杨乐走了之后,他遇到的烦心事越来越多,并且越处理越乱。
每年军饷那些多,练的兵都去哪了呢?
他越想,心越累。恨不得自己亲自操练一支新军。
杨嗣昌道:“现我大明兵多而不精,自奴入寇来,廷臣多请练边兵。臣也以为练兵之议可行,可抽调各镇精兵,如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共有兵十四万三千六百余人,可令三位总兵各操练一万人,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怀来,一万驻阳和,如此东西策应,可保宣大不失。其余各镇,巡抚以下分练,仅宣大三镇,便三万精兵可守得。”
对杨嗣昌的计划谋略,崇祯皇帝深感满意,他点头道:“不但宣大三镇要练新兵,辽东、蓟镇、延绥、宁夏、固原等地一样要练一些新兵。练兵之事,朕便交于杨卿主理,待奴退后,立时着手进行。”
杨嗣昌忙跪下谢恩,对皇帝的信任厚爱,他深深感激。
不过要练新兵,便要增加税额,增大天下百姓的负担,杨嗣昌识趣的没在此时提起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又问起洪承畴与孙传庭的入卫兵马。
杨嗣昌回道:“洪承畴,孙传庭接旨后,己星夜率五万勤王大军前来,不过路途遥远,恐要再过二十余日才会到达京师。”
崇祯皇帝哼了一声,当日洪承畴与孙传庭在潼关打败李自成后,他就急切盼望二人能斩杀李自成,最好将贼首擒获献俘。
最后二人奏疏传来,官兵大捷,流寇全军覆没,不过没有找到李自成等人的尸体。
在洪承畴与孙传庭二人勤王的路上,崇祯皇帝又得到李自成等人骚扰灵宝县的消息,当时崇祯皇帝大怒,差点下旨将洪承畴与孙传庭逮捕进京治罪。
最后被言官劝说,可能会导致勤王的大军瓦解,所以才按下心中的怒火。
洪承畴才能出众,崇祯皇帝留有大用,不过对孙传庭,崇祯皇帝不会轻易饶恕。
对于皇帝的心思,杨嗣昌当然心知肚明,而且他与孙传庭之间也有深深的矛盾。
杨嗣昌初任兵部尚书时,为了推行他的“四正六隅”全面围剿方略,增兵十二万,加派军饷银近三百万两。
孙传庭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连年征战,民力疲竭,此举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当时大明汇集各处巡抚上报的招兵募马数额时,唯独孙传庭奏疏未送到。
杨嗣昌乘机发难,孙传庭上疏申辩,你来我往,两方早结下深深的怨隙。
此时杨嗣昌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对孙传庭的不满,他心下暗喜,或许继卢象升之后,孙传庭就是他要对付的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