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主角,也没有永远的配角。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主角,但是永远有人当主角。在名利场中追名逐利,有的人已经落幕,有的人才刚粉墨登场。
话说刘铁骨和钟焚死了以后,他们的故事还未完待续。江湖中人为了纪念他们的高尚情操,成立了清帮和白帮两大帮派。这两个帮派一时声名显赫,从者云集,一度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心中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榜样;但是后来他们黑白不分,清浊不明,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两大帮派逐渐势微,并且遭遇到其他帮派的迫害。
为了躲避追杀,于是清帮南下东海,更名为青帮;白帮西进蜀山,更名为黑帮。青帮尚洪门,黑帮尚猛兽,清白两帮南下以后,四处招兵买马,逐渐成为与金钱帮、神女帮分庭抗礼的大帮大派。
青帮与黑帮内部矛盾不断,在南方斗得水深火热。然而清白两帮的残部却在北方相互融合,在黄土高原形成了一个新的帮派,更名为赤帮;赤帮在北方响应红巾军的号召,与元朝的腐朽统治作斗争。可是又有人重组清白两帮在北方的残部,在华北平原成立了一个新的帮派,取名叫白帮;白帮为了求取生存,对元朝妥协,与元军勾结。所以说,在北方赤帮与白帮也是势不两立。
书上说,喜欢一个人,就会满世界寻找他的蛛丝马迹。
书上又说,与人打交道,竖起来是一座塔,横起来是一座桥。
书上还说,所罗门国王有一根手杖,上面刻了一句话,快乐的人看了会感到痛苦,痛苦的人看了会感到快乐。那句话就是,“一切都会过去!”
打开尘封的记忆,翻阅历史的典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脑海中出现;伴随他们的故事,我们哭过,笑过,紧张过,恐惧过,向往过,反省过;伴随他们的故事,我们读懂了科学,树立了信仰。
合上书本,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并且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教人向善。书本上让我们像发光的太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然而物极必反,因为生存教人作恶。
当我们走入社会,我们会碰到另一类人: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像欲壑难填的无底洞,只进不出的小瘪三,他会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死乞白赖,巧取豪夺。此时,那些怀才不遇的白面书生常常会忍不住在心里感叹一句,“人间阴阳险,书中日月长”。
然而他们终究敌不过一句纸醉金迷,终究拼不到一句岁月静好。无情的生活像静静的顿河,寻不到归宿,看不到征途;所以又有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既然如此,为了赢得财富和权力,我们就该被世俗所腐化,变得不知羞耻了吗?
恰恰相反,此时我们应该读点书,让书中真善美的利剑去刺穿那些假丑恶的灵魂。人与人之间因为有怨念所以无法相聚,因为有执念所以无法离弃,而语言和书籍则成了传播念想的桥梁。当一个社会过分肮脏了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丢掉了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我们的信念就不会干涸;我们的信念若不干涸,我们的初心终将实现。不是有句话嘛,叫做“一切都会过去!”
言归正传,话说朱元璋于1363年十月,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陈友谅,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第二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出降,大汉证权灭亡;朱元璋于1366年十一月,在瓜州渡江时溺沉小明王韩林儿,结束了大宋证权;1367年九月中旬,朱元璋在平江之战中打败张士诚,张士诚也在突围时中自缢而死,江东地区被接盘;朱元璋于1367年九月底,在盘屿之战中招降方国珍,平定了浙东和福建等地。
经过这四场大战,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已经全部掌握在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也积蓄了足够的实力,用来消灭长江上游的大夏证权和黄河流域的大元证权。
大夏证权是明玉珍在蜀山一带建立的割据势力,原属于徐寿辉的天完证权,后来陈友谅篡政以后,天完证权一分为二,分成了陈友谅的大汉证权和明玉珍的大夏证权。
明玉珍是随州随县人,生于1329年10月2日,家中世代务农为业,“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起兵,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徐寿辉称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明玉珍引众归降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驻守沔阳(湖北仙桃)。
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玉珍率领水军(船五十艘)到川、峡间劫掠粮,杨汉部曲与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不睦,劝明玉珍在劫粮时趁机攻克重庆。
明玉珍犹豫不决,部将戴寿建议机不可失,可将水军分为两队,一队贮粮归沔阳,一队汇合杨汉的部队攻取重庆,不成功则掠财物而还。明玉珍听从了戴寿的建议,亲率大军从巫峡出发,攻克夔州(今重庆奉节)、万州,进而袭击重庆。完者都大败而逃,明玉珍占领重庆。
不久之后,完者都在果州(今四川南充)整合军队,会同四川行事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屯军于嘉定(今四川乐山)大佛寺,谋取重庆,明玉珍派部将万胜前往抵挡。万胜率轻兵袭取四川成都,斩杀完者都、朗革歹、赵资于市,于是四川诸郡县相继来附,明玉珍逐渐掌控了川渝之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命部将莫仁寿驻守夔门,不与陈友谅相通,自称陇蜀王,以刘桢为参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三日,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建元大统,都重庆。明玉珍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升为太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派万胜由叙南(今四川宜宾),邹兴由建昌(今四川西昌),芝麻李从八番(贵州惠水)分三路进攻云南。万胜孤军深入,攻占云南首府中庆路(今云南昆明),迫使梁王逃到金马山。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与大理总管段功合兵攻击万胜,万胜孤立无援,于是退回四川。这一年,明玉珍又派遣邹兴收取了巴州(今四川巴中)。
至正二十五年(天统三年,1365),朱元璋已在一年前灭亡大汉证权,并自立为吴王。这年秋天,元璋遣其都司孙养浩到重庆与明氏结好,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孙权、刘备相类也。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荀攸、荀彧,猛将如张辽、张合,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朱元璋是一个善于搞邻里关系的人,而明玉珍与朱元璋此时建立外交关系的战略意义显得极为重要。
记得朱元璋上次攻打陈友谅,是在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他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