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白衣人是如何进的天子驾崩之处?
谁放他进来的,他的同党是谁?
这一切的一切,都仍旧还是未知的!
由此,天子门生一出现,洪都门学重整以后,太学生的地位便迅速下降,直到存在感几近于无!
到了现在,鸿儒馆大兴,势必就该重组太学了,这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太学可不仅仅只是教育机构而已,他同样也是东汉经学士子的聚集地,精神圣地!
但是,重组可以,重组以后该怎么办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该读什么样的书,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自然也该有个变化了。
要知道,百多年前,太学是皇帝手中用来引导社会意识的工具,而百多年后,太学却成为了士族挤压皇权,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舆论阵地。
这变化不可谓不大,却也是光武皇帝时期就埋下的祸根。
士族出身的大儒在太学取代了光武祖孙三代皇帝好不容易抢在自己身上的职责,拥有了东汉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解释权。
自此之后,太学生无论是出身豪强还是寒门,都被人为的利用起来,组成清流,营造舆论,抨击权臣。
大概就是:我说你不对,你就是不对,对的也不对!我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没罪也有罪!
em……
已经扭曲了……
更明显的就是导致了所谓清流势力在汉末逐渐坐大,直接脱离了三方的把控!
在孝桓,先帝时期的几次党锢,任用宦官都不仅难以禁绝,反而是越禁越强,而李膺等人最终也要靠太学的努力,才能出狱,就已经可见一斑了!
当然,再强也强不过皇帝的手腕!
一手大案的帽子扣下去,在党人的顺势推动下,所谓的清流们,如今又在哪儿呢?
……
太学自建立之初便以诗、书、礼、易、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弟子,员额在十人到三十人之间不等。
这其中,一场大案掀下的逆贼不可胜数,连所谓的博士,也有不少人免得免,下狱得下狱!
虞升提议着要裁汰现有的博士,不仅是太学博士里混了不少德不配位的家伙进去,更是为了给朝中各大士人势力腾出足够的名额安插自己人。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哪个世家好意思说自家没出过一个两个宿儒?没一本家传钻研数代的经书?
不仅如此,将与自家契交的大儒安排到太学里当博士,还能以博士‘以备顾问’的权责对朝政,对皇帝指手画脚。
甚至借此在教授学问时夹带私货,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太学生的政治立场,然后……
那些太学生结业出仕了,自然而然的会与各自老师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走到一起去。
好嘛,几乎又是一条产业链!
说实话,若非朝廷可用的人不多,刘辩真想将这些一脑袋扎进私利的人全部赶到并州屯田去!
全都以为自己是站在家国大义的立场上,干的却全都是刨国家根基的事情,这就是蠹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