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府的后堂里,王太后周致、天怜女王及内务府公公、太史官陈通等,围着檀木架上的丹书铁券,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粗粗第一遍看过后,除了王太后周致、天怜女王外,其余人都显然吃了一惊。大家再想不到,传说中的这张丹书铁券,其内容居然是十五代王闾丘云逸以王宫做抵押,向南田郡程氏借款三百万两黄金!
说白了,眼前这张丹书铁券,居然是一张借据!
众人不敢多言,又屏息认真看了一会儿,太史官陈通小心翼翼地将那块青铜薄片从檀木架上取下,平放在台案上,拿着自己带来的十五代王闾丘云逸的手书,一字字进行比对。柳公公、汤公公也凑过来,拿出内务府收藏的先先先王闾丘云逸的笔迹,认真对照。
约莫半个时辰后,太史官陈通将丹书铁券重新放回檀木架上,大家各自坐回椅子里。气氛有些压抑,众人均没有说话,就连王太后周致的脸色都看上去有些凝重。
最后,还是天怜女王最先沉不住气,有些着急起来,她连声催问道:“究竟怎么样呢?大家觉得这份丹书铁券是不是真的?”
柳公公、汤公公互相使个眼色,心照不宣,都低着头使劲喝茶。
太史官陈通见此情形,知道这是在等自己说话,他只得朝天怜女王和王太后周致拱手回禀道:“王上、太后,臣内心里是很不希望这张丹书铁券出自十五代王他老人家之手的,可是,这张丹书铁券上面拓印的字,无论运笔特征,还是笔画的交合黏连习惯,以及下笔的力度等,都与十五代王留下的手稿特征相同,实在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太史官陈通此话一出,内务府的柳公公、汤公公两颗悬着的心,为之一松,因为他们二人经过笔迹比对,也觉得这张丹书铁券,确实出自十五代王闾丘云逸之手,只是鉴于券书内容竟然是如此一笔巨款的借据,两人根本不敢轻易断言。
如今,既然太史官陈通也是这个结论,并且先自说了出来,柳公公、汤公公遂觉自己被问询到意见时,压力小了很多。
王太后周致不用听柳公公、汤公公发言,单看太史官陈通发言时这二人的眉目表情,以及俩人频频颔首的样子,周致已经能猜出二人的意见了。
只听太史官陈通又长叹一声道:“臣实在想不通,十五代王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丹书铁券呢?!”
这一次,在场众人都忍不住随他轻叹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三百万两黄金的借款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孳息,简直就是要罄国难还了。
天怜女王和王太后周致都不说话,后堂里的气氛有些压抑。
“咳咳,呃,”京兆尹许旭辉咳嗽几声,打破这难捱的尴尬,问道,“原告程琳琅的那个李管家还候在偏厅里,等候问话。我们还需不需要询问他?”
王太后周致和天怜女王互看一眼,二人都摇了摇头。在二人看来,既然太史官陈通和内务府两位公公都认为这张丹书铁券是真迹,那也没有必要再询问原告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