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横店影视城拍摄基地。
“杀呀——”
“兄弟们,给我冲!”
“预备……开枪!”
两方人马厮杀在一起,场面一片混乱,刀剑交击的声音、马匹的嘶叫声、枪炮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让人感觉十分惨烈。
“嗖!嗖!”两道白光飞过,一名清兵中箭倒地。
“杀啊!”另一边的清兵看到死去同伴,变的更加愤怒,挥舞着武器疯狂的向前冲去。..
火枪子弹飞射而来,一颗颗打在前面的清兵身上,顿时溅起一团鲜艳的血花。
“卡……这条过了!”
方彦说完这句话后,神情疲惫的揉了揉太阳穴,这些天以来他实在是累得不轻。
庞青云领军攻打舒城的戏份,是《投名状》全片中最大的战争场景,拍摄难度之大远超之前的抢太平军粮车那场戏。
这场戏中,敌方舒城的太平军有5000名士兵,其中包含弓箭手、火枪兵、大炮兵等等特殊兵种。
庞青云这边,手底下只有800名士兵,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裹挟招募的难民。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士兵,但其实也就是一群普通人而已,他们完全没有战场打仗的经验。
而陈大人所谓的1500名精兵,人家将领陆大山说的很明白了,这些人是陈大人的家底,拼光了在军机处更无法立足,打舒城时只当“气氛组”在旁边壮壮声势。
总的来说,这场战争的人数有六七千人,拍戏时当然不可能真的找这么多群演,可是为了保证战争场景效果,剧组方面也招了八百名群演。
为了拍摄这场戏,剧组同时动用了6台摄像机,还有12名执行导演,可谓是废了大力气了。
然而截止目前,攻打舒城这场戏已经拍摄20天了,直到现在还没有拍完,让方彦有些头疼和心烦。
“集合,大家再来一遍!”
拍摄继续进行,“清兵”和“太平军”再次厮杀在一起,接近千人的大混战,看起来确实是十分壮观。
在古代,天平天国之所以声势那么多,就是因为太平军英勇善战,他们尤其擅长于肉搏。
而八旗军和绿营军早就腐朽不堪,贪生怕死,他们只敢在远处开炮、开枪、放箭,唯独不敢肉搏。
在阵地战中,太平军往往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清军,然后用白刃战将其击溃,由此可见他们的强悍。
针对太平军的优势,清兵最好的战术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这种战术由曾国藩发明,所谓“结硬寨”,就是修筑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步步蚕食太平军领地。
所谓“打呆仗”,就是以防御工事为依托,抵抗、消耗太平军实力,同时谋求切断敌军粮道,最终达到耗死对手的目的。
相对于太平军,清军的火力更猛,粮食供应更稳固。在早年的战斗中,清军扬短避长,在毫无遮蔽的野外与太平军交战,发挥不出火器的优势。而在坚固的防御工事中,就能将太平军冲击力强的优势化为乌有。
当时,华夏虽然是落后国家,但是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却被西洋人学会了。
以腐国人戈登为例,他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充分见识了曾国藩的战术,之后他离开华夏,到苏丹担任总督。
面对彪悍的苏丹游牧骑兵,戈登也同样利用了“战壕战术”,更绝的是,他还利用起了机关枪,让战争变成了屠杀。
到了一战时期,“结硬寨,打呆仗”开始大放异彩,交战双方用“铁丝网+战壕+火炮”组成了立体防御,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屏障。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场攻势都会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