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大军就地扎营,为宋鱼发丧,并誓师为主将和宋老将军复仇。”尧邦显然又是琢磨得差不多了,才来找聂璞。
“啊?”这一次,二人之间没有那么心有灵犀,聂璞还沉浸在悔悟中,不太能够理解这个冒进的提议。
“现在回去,前功尽弃,不但不能提振士气,因为宋老将军的遇害,士气可能会更加低落,面临的情况也会更加复杂。”
尧邦最后一句话提醒了聂璞,回过神来后,试着按照尧邦的思路一想,就明白是什么复杂的情况让他担心了。
皇朝里有一股势力,本就一直反对尧氏叔侄长期把持军权,这一次,趁尧熙园战死,千方百计阻挠尧邦接掌禁军,故而才会把宋鱼推到前台来。
这,大概就是宋鱼临死前说的各为其主吧,确实,对他个人来讲,朝廷如江湖,身不由己。
而这一次的冒进,害得宋鱼送了命,那些政敌不知道会怎么攻击尧邦,甚至会捎带上自己,极有可能,他们会认定这是一场谋杀,为了扫清绊脚石的谋杀。
这么一思量,聂璞发现,不管是从提振士气的角度,还是保住尧邦不让那一股反尧势力搞乱禁军的角度,暂时不回城是最好的选择。
还真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什么时候把事情办成这样的呢?聂璞不由得自问。看样子,统领大局,谋定而后动,似乎并非己之所长。
……
在大军就地扎营,并按军中最高规格为老将宋鱼举办丧礼后,由其原亲卫队护送灵柩返回上都安葬。
而聂璞的一封密奏,也随送亲队伍一起被送到了上都,进入皇宫,摊在上书房全皇的几案前。
奏折详述了聂璞到军中后发生的重大军情,特别是宋鱼被害的前因后果,最后直接向郑全提出要求:正式任命尧邦出任镇守司主将,接掌禁军。
然而,预料之中的任命却迟迟未到。
与此同时,离开了雄关庇护的禁军,虽说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却迎来了敌方传来的好消息。
一直摆出请君入瓮姿态的风梁叛军,居然真撤退了,撤出了并州城,一直向东退去。
聂璞和尧邦派出的探马一直紧跟着风梁大军侦察,尽管有许多生龙活虎的探子,派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二人都坚持这种贴身侦察。
因为这种牺牲,能保证尧熙园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当然,吸取了先前的教训,聂璞坚决不同意禁军高级将领突前侦察,更不用说他自己和尧邦。
叛军在撤退的过程中,费了很大的劲也摆不脱身后的尾巴,干掉一批,立马又出现一批,后来干脆就做做样子驱赶一下,不再过多理会。
就这样,禁军这边一直收到叛军穿州过府,向东边撤退的动态消息,而且这个消息,和以前朝廷及尧熙园靠情报拼凑与雇佣军的暗通声息获得的真真假假的消息,截然不同。
准确地说,这不是消息,这是关于叛军行程的复盘,准确无误。
聂璞二人觉得奇怪,这个风梁又在搞什么鬼,莫非想再来一次空间大挪移,重演截杀的戏码。
如果真是这样,如此庞大的军队,各种资源耗费惊人,哪怕是底蕴深厚的四大家也不一定吃得消,况且还能不能再次成功,实在值得怀疑。
二人均想,若不是有一个监军在催命,即便当初出关的十几万禁军,也不一定那么听话地钻进风梁的口袋。
聂璞更是想,若不是有一个古板又怕事的禁军统帅,同样也不一定钻进陷阱。
看来,再布置一次这样的陷阱基本不可行,那这风梁究竟在打什么主意呢?真让人想不明白啊。
就在二人迷惑之际,这一天,军营来了客人,被直接带到帅帐,聂璞一看,大喜过望,拉着客人的手不断嘘寒问暖。
来客是徐宏,还有小倩。
说他们是客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官方背景,更没有受皇帝密差,属于私人拜会。
当然,现今这种形式下,就凭他们的身份,背靠古老世家和半山精舍,谁也不敢怠慢他们,所以不待聂璞发话,禁军上下就郑重其事地将二人迎进了中军帐。
寒暄过后,几人才谈起了正事。
小倩先开口向聂璞道:“这次是徐兄有事见你,我是顺道跟着来看看。”
聂璞频频点头道:“好啊好啊,一直想问问你们最近怎么样,那边忙得差不多了吧,可还顺利?最好还是不要太辛苦自己了。”
小倩颔首道:“还好,一切都算顺利。”
旁边的尧邦大概很少见到聂璞如此失态,愣了一阵才道:“那个,如果不太方便,我回避一下。”
他想如果他们三人还有什么体己话要说,自己留在这里反而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