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璞只是充分开启自己的灵觉,关注着整个战场的状况,准备在关键的时刻出击,打蛇打七寸,以期一举奏功。
由于先期冲进敌阵的轻骑兵的搅动,叛军大阵不稳,重骑兵抓住机会再次将大阵冲开一个缺口,杀了进去,双方展开了绞杀。
与此同时,尧邦带领的主力步、骑,在先期冲阵的勇士鼓舞下,虽然初经大战,也变得人人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很快就与敌人短兵相接。
在尧邦这员善于冲锋陷阵的虎将带领下,虽是新军,但爆发出的战斗力十分惊人,与人数占优的叛军交起锋来,并未处于下风。
聂璞通过阵前观察,更加印证了在雄关城下得出的判断,叛军虽然人多势众,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却有致命缺陷,哪怕在名将风梁的统率下,这样的缺陷也无法弥补。
这个缺陷就包含在它的名字中,所谓联军,在这里就是把不同部分拼凑在一起的意思。
其核心是四大家的私募兵,其中又以聂家私兵为主,由于训练到位,装备精良,虽然赶不上久经沙场的禁军,但也十分强悍,远强于后来这一批禁军新兵。
可惜这部分仅几万人,占总兵力十分之一不足。
剩下的就是战乱后七拼八凑的兵员,有原皇朝厢军,也有剪径的强盗,杀人越货的土匪等等,总之成分十分复杂,本质上就是一盘散沙,实际战斗力还不如凝聚力更强,刚被灌输了禁军理念的那些皇朝新兵。
双方的战斗处于胶着中,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拖得越久,对禁军就更有利。
只要东夷国那边没有动静,关上的雇佣军看到有利可图,终究会出关夹击叛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救他们自己,到那个时候,出击的雇佣军,就是压垮叛军这个庞然大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雇佣军之所以迟迟不敢主动出击,很大原因就是慑于叛军不久前几乎全歼禁军主力的声威,害怕历史重演,把自己也搭进去。
想到这里的聂璞,突然很佩服风梁,发现这个谋略大师确实名不虚传,不仅善于抓捕时机,还进退有度,从来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叛乱之初,四大家抢先发动,仁皇骤然驾崩,郑氏皇朝乱成一团,其他势力来不及反应,风梁缓急之间组建起联军,趁大乱之势直逼京畿,差点攻破雄关,就是算准了混乱的皇朝无法腾出手来实施反击。
这之中,就是取一个大势,至于联军的战斗力,两边军力的对比其实不是特别重要。
当发现皇朝逐渐缓过气来后,当机立断撤退,利用四大家早就策划好的布局,诱歼了匆忙出关的尧熙园。
再一次来到雄关前,发现错失机遇,京畿地区稳固下来,就始终不再卖力攻关,而且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就撤了下来。
从这些行动中,可以看出风梁对敌我双方真实的军事实力对比,有着相当清晰的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占据主动,甚至取得大胜,关键在于巧妙的借势。
这条老狐狸是把上兵伐谋发挥到了极致,聂璞在心里感叹,同时想到,这一次,时、势皆在己方,看这风梁如何应对。
聂璞突然意识到,这一次自己就是拉动时势的关键,就像湍流中的漩涡,皇朝、半山精舍、徐家,甚至一些隐藏势力,都被自己带动了起来,怪不得那三只鬼会冒险到渝州来偷袭自己。
聂璞就这么边想边观照着整个战场,突然,他发现了感兴趣的东西,准确地说,不是东西,是人,是他的老熟人。
老熟人还不止一个,是两个,一个是号称四大家行走的李翔,一个是什么护道者聂卫,他们都是当初聂璞初到渝州时就遇见的厉害人物,李翔更是多次照面,直到逃离渝州之前,都还有过交道。
此时,两人在军中,分别往来奔走,协调军队围堵先期闯入阵中的明方、宋果的轻、重骑兵。
尽管他们表现突出,作用明显,但如果不是聂璞时刻以灵觉观照巡视,在乱纷纷大军交战中,也不太可能发现这两个人,
聂璞观察到,在他们的协调下,部分精锐的私募步、骑兵开始紧紧咬住禁军骑兵,层层推进,哪里有空缺就立即补上。
那些被禁军骑兵赶杀得乱做一团的叛军,多是后来的“联军”,渐渐被这些围堵的人马隔绝在外。
如果隔绝全部完成,失去了趁浑水摸鱼的便利,聂璞觉得深入敌阵的禁军会非常危险,尤其是那些手持长矛和盾牌、斩刀的步兵一旦拥上前来,不管是重骑兵还是轻骑兵,要想脱身都会很困难。
聂璞吩咐了一声,“守住中军帐”,就丢下还跟在他身边的亲卫督战营,几个起落就冲向了两军鏖战的阵前。
不同于尧邦惯于阵前冲杀,横刀立马就是他最好的装备,聂璞从本质上来讲,仍旧不是一个标准的军人,除了领兵时所必须,他仍旧习惯单人行动,马和盔甲在这个时候都是累赘,被他弃之不用。
时至今日,聂璞面对这二人,可以说丝毫没有压力,他觉得他们都还欠他一笔债,可以趁机讨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鬼魅的身法避过乱纷纷冲杀的士卒,聂璞首先截住了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