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能带火一个地儿,影视传媒又是文化的最好载体,就像当年的《一米阳光》电视连续剧在各大电视台播放后,美江火了,游客们纷纷到来,既能看风景,也能邂逅“风景”。
后来随着“燕京青年”和“燕京爱情故事”的相继播出,美江游客更胜从前。
2013年初,宁导的那部公路片还处在剧本创作阶段,“去南理”这首歌也还没问世,所以南理就如小家碧玉般,安安静静的保持着它的似水柔情。
用多多的一句诗来形容: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传统游客在南理只做短暂停留,常住的大多是些文艺青年和背包客,他们不喜喧嚣,更爱静谧和自由,形形色色的人,纹身挂在身上,嘴里含着烟,女人亦如此。
想爱了很快就能邂逅上,想唱了就拿把吉他到城墙底下高歌,每天都有观众,啤酒拿着,坐在台阶上,边喝,边听,边聊天,兴致来了,还能上去唱两首,有女人喜欢,当天谈场恋爱也无妨。
没太多讲究,没太多闲杂人等的自以为是,指指点点。
在这里,随性,开放。
2013年的古镇里,正流行着一种地摊文化。
街道两边都是些摆摊卖东西的小商贩,有男有女,清一色的青年,颜值绝对高于全国平均线水平。
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游客,有些人受不了城市的喧嚣或者工作的压力,辞职来这儿旅游,本想放松一下,然后继续回去奔波,结果爱上了这里,回不去了。
花400块租一个小单间,白天惬意人生,享受自然,晚上摆摊赚取些生活费,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些爱自由的人来说,简单快乐就足够了,活一场轻松总要比活一场压抑要好得多。
摆地摊很简单,一块布铺在地上,摆上各种适合游客的小玩意儿,偏民族风,比如颜色各异的手绳,佛珠手链,样式奇特的项链,明信片,五颜六色的丝巾……
手里有活儿的,摆些原创画,又或者捡些光滑的石头,在上面画一些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樱木花道之类的卡通人物。
在古镇里摆地摊,越奇特的东西越有市场。
下午,梅瑰和李浪先去吃了个晚餐,弄了块布,拿着纹身工具就朝古镇里走去,晃悠了一圈,好位置都被人占领了,他们只能在相对偏僻的角落处摆。
两人均是第一次摆摊,没经验,地段又不好,呆坐了一个小时,连一个光顾的客人也没有。
李浪本就对纹身市场全无了解,以为人少应该是正常现象,可梅瑰却不是这么看,她先是到各个地摊上转了一圈,观察了些共性的东西,回来对李浪说:
“我们刷纹身吧。”
李浪听得一头雾水,问,“纹身怎么刷?”
梅瑰把李浪从摊位后拉倒摊位前,说,“你就假扮客人。”她把李浪的外套脱了下来,衣袖别手肘处,又说,“我帮你纹身,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了。”
这话说的有道理,想了想又觉得有问题,李浪说,“纹一个图案最多两分钟吧,这么短的时间不一定能吸引客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