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选》今天讲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门课的老师是周教授,一个瘦瘦高高、干瘦得仿佛一阵风都能吹倒的老头。
他颇有几分幽默感。
第一次上课就直言不诲地说:“你们看见我这个瘦高个老头有什么感觉?较瘦?我姓周,你们可以叫我周较瘦,如果愿意,更欢迎你们叫我周教授。”几句话,让人觉得很亲切。虽然我们有给授课老师起绰号的习惯,但到他,只能毕恭毕敬叫他周教授了。不过,他的课讲得还不赖。
也许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他着装一直很正统,总是衬衣,领带,西装,很有几分绅士风度。
上课铃响了。这个瘦高个老头大踏步地走了进来。
“好了,我们开始上课。”他虽然瘦削,但声音很宏亮,底气很足。
“《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他顿了一顿,用目光环视一周,见我们都在认真倾听,然后继续讲道:“卡夫卡最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不被人理解的业余作家,但今天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大师,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甚至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语言,成为一个词汇,kafkaesque,它的意思是卡夫卡式的,受压抑和噩梦般的。可见卡夫卡对世界文化影响的深远。但即使在今天,对卡夫卡仍然是众说纷纭,人们在他身上涂上了各种色彩。”
“今天我们将分为三个小组研究,你们将从不同的起点走进《变形记》,以前我说过,文学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历险,希望我们的历险能有所收获.”
他从讲台上慢慢踱着方步走下来,来到了窗前。深冬的阳光柔弱地从窗户照射进来,悄无声息地拍他的身上,在地上映出他浅淡的影子。
“你们这组从思想探讨方面着手,主要从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分析《变形记》的意义,并思考这部作品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你们这组进行艺术分析,与其他以变形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传统小说比较,研究他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而你们这一组从情感体验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意义。”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自上而下挥舞着,把我们劈成了三个小组。
其实我们对这部小说都不陌生,高中课本中已经收录了节选。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全身长出了许多只细得可怜的小腿,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而仰卧着,不能翻身,也下不了床.他曾经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受到父母及妹妹的爱戴。但自从变形以后,这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却倍受家人的虐待。
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但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内心早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她,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应该自我了断。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凉森森的。导读里讲这篇文章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淡的金钱关系。但这种金钱关系真的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有吗?我颇有些怀疑。难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就会比他们高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用社会形态来区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