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徐晃立功(1/2)

点击下面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www.doupowan.com(斗破小说网 ),全新UI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从此,邺城河神娶媳妇的闹剧就绝迹了,而西门豹也运用自己的能力,先对漳河进行治理,沿漳河修了十二条引水渠,引河水灌民田,化害为利,使得邺县的

农业生产迅展,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这在当时可是很高的产量。

西门豹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使邺城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为邺城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人痛心的是,这位对魏国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却遭到一些小人的诬告,说他治理漳河时滥征民伕,魏文侯虽未听信谗言,他的儿子武侯继位后,却未放过西门豹。西门豹终于惨遭杀害,含冤而死。

老刘望着河水,凭空对这位造福百姓的先人祭悼了一番,自己引漳河水去灌邺城,实是为了消灭乱党,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自己也会在水淹邺城,抓住张角之后好好安置邺城的受灾百姓,还望西门豹大人原谅自己。

看到老刘在河边嘀嘀咕咕的不知在说些什么,皇甫嵩等人很好奇,便向老刘打听,老刘无奈,便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向众人述说了一遍,毕竟那个时候大家并不是很了解这些典故,但是那名向导可是自小在河边长大,因此很惊奇老刘居然知道此事,待他证实了之后,众人不禁都为老刘的博学多才所折服。

当看到前边是两座山峰,而漳河便是从山峰中间穿过来的时候,几人都是眼前一亮,这里的地形,不正适合在这里建一座大坝,将河水从两山之间堵住,使河水上涨,将来等河水差不多到山顶了,然后再掘开堤坝,到时候这些水足够将整个邺城淹没了。

选好了建筑堤坝的地址后,众人便回到了大营之中,然后分配任务:皇甫嵩的新军负责去修筑堤坝,而老刘手下的轻骑兵则沿着漳河征集船只,按照幽州军队的军规,当然不能从百姓手中白拿,而是要付给百姓钱财,其他人便是到城外的树林之中,砍伐树木,然后用绳索捆扎起来,做成木筏。

双方大军加起来还有近两万人,都在大营之中驻扎,也不去骚扰城中的黄巾军,但实际上是内紧外松,大军时刻都在做好出击的准备,等上游的堤坝修好之后,估计徐晃他们也该到了,那时官军就要把邺城团团围住,同时让器械师向城墙上投掷石块,做出攻城的架势,以便让城中的张角以为官军真的要强攻邺城,同时也避免张角等人逃跑。

由于城中的黄巾军士兵看到官军并没有马上攻城的意思,所以现在城门也没有完全封闭,像之前一样,每天只开一座东门,好让城内外的百姓进出。

戏志才从幽州大军中挑出了一百多名冀州的士兵,其中还有些在邺城之中有亲戚朋友的,戏志才把他们的任务向他们说明,让他们化装成百姓混进城中,有亲戚朋友的便去投亲访友,没有的便去找家客栈住下,三天之后,他们便悄悄的将官军要用漳河水淹没邺城的消息告诉百姓,让他们都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让百姓先准备好各种能让他们逃生之物,或是听到城外有水声之时,逃到那些高大建筑的屋顶上去,以便逃过大难。

另外还把城外的那些百姓也都迁移到了上游的山上,为他们修了一些临时居住的帐篷和木屋,等大水过后,再和城中的百姓一样安置他们。

两天之后,徐晃和耿忠带着他们统领的轻骑兵和器械师来到了邺城,进了幽州军队的大营之后,徐晃先把他们那边的战况向老刘做了汇报。

奉命从信都前去攻取巨鹿的徐晃和耿忠二人带着手下的士兵,当天下午便到了巨鹿城东门之外,城上的那些黄巾军士兵看到来了那么多官军,还有无数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巨大器物在城外摆下了阵势,便急忙通知了在城中负责守城的渠帅高升。

得到消息之后,高升急

忙上了城墙一看,城外果然来了不少官军,而且有骑兵和步兵,只是那些步兵正在把那些器械固定,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用,从官军的旗帜上,高升知道这是幽州的官军,他早就听说过幽州官军的厉害,今天一见,果然装备精良,那些骑兵整整齐齐的在城外列阵,似乎是在等待时机便要攻城。

不过好像官军的人数也就不到一万人,而且一多半还是骑兵,另外也没看到他们有云梯等攻城的器械;自己在巨鹿城中也有一万士兵,只是这些人除了自己的几百亲兵以外,都是刚刚加入黄巾军没几天的新兵,根本没受过训练,装备更是奇差,也就是十分之一的人好有皮甲和头盔,剩下的有些人只有一顶头盔,还有一些人的穿着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也就是他们手中有件兵器,才能证明他们是自己的士兵。

凭着巨鹿城墙的高大和上边早就准备好的这些物资,高升觉得自己还是能守住巨鹿的,只要能坚持一两天,自己派往信都给地公将军送信的信使就会把消息告诉鬼影大人,到时候只要那边的大军马上回来救援,城外的这点官军搞不好还不够自己打的,所以高升敛住心神,先派了几名信使去信都给鬼影大人送信,请他们马上回来救援,然后自己安排士兵全部登上城墙,准备好各种物资,防止汉军前来攻城。

结果高升等了半天,城外的汉军也没有前来攻城,而是随着一声号角之后,那些器械突然抛出了很多的石块,向着城墙飞了过来。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