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就听尧邦开口道:“我寻思着,与其被动挨打,并且让叛军堵住关隘,令整个京畿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开关一搏,让敌人感受下压力。”
聂璞心里叫好,口中却打趣道:“这么说,将军终于想杀出去找风梁拼命了?”
话音一落,两人同时哈哈大笑,笑声中透露出心意相通的欣慰。
笑毕,尧邦进一步解释道:“我想好了,干脆派一支队伍出城屯兵,与雄关成犄角之势,彼停则扰,彼攻城则袭其后路,彼攻我则退,让风梁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那就要分兵啊,你想好了谁守城,谁出城吗?这两边都干系重大啊!”聂璞这时问这个问题,就是要看看尧邦用人方面的能力。
“可否请大人镇守关隘,小将领兵出城,这样两边都有保障。”尧邦显然早就想好了人选。
聂璞却道:“我有个建议,既然要给风梁真正带来压力,出城兵马一是要数量足够,二是不要集中在一处,干脆兵分两路,免得被叛军咬住不放。”
“好是好,不过人手不够啊,还有谁能领兵呢?”尧邦这下是真挠头了。
“我不行吗?我和你各带一军分别出城,到时与城中形成三点呼应,风梁真要焦头烂额了。”聂璞胸有成竹。
“好是好,大人这是甘冒奇险,有事可不好向朝廷交代啊!再说,谁来守城呢?”尧邦迟疑。
聂璞大有深意地问道:“我问你,这剩下来的,城中谁的威信最高?”
尧邦有些沮丧地回道:“自然是宋鱼,不过……”
“他会叛卖关城吗?”聂璞追问。
“那倒不会,再说他要那样做,也会受到诸多牵制,难于得手。”尧邦摇头。
“那不就行了?”聂璞摊手。
尧邦又是一阵迟疑,终于下定决心道:“行,那就这样。可否请大人移驾中军帐,汇集大小将佐发布军令。”
聂璞点头,知道他是怕压不住宋鱼,要借自己带来的皇室之威,来镇一镇那个从来不服他的老将。
不过,对尧邦很快就接受了自己重用宋鱼提议的态度,聂璞还是感觉比较欣慰,这体现了一个人临事的机变和胸襟,有大将之风。
在中军帐,聂璞出面说明分兵出关安排,尧邦只是扮演一个听众。
自从聂璞来到军中,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迟迟没有主将的禁军,默认聂璞为统帅。
这确实奇怪,一群骄兵悍将连尧邦都不服,却立马认可了少年得志、毫无军中资历的聂璞,这让聂璞自己都觉得奇怪。
后来他才想明白,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因为他非军队系统出身,除了全皇支持,在朝中、军中毫无资历背景,来到雄关也连一个监军的实职都没有捞到,说明只是来走走过场,不会挤占任何人的位置。
而这时恰好少壮派与资深派僵持不下,聂璞这一来,反而成了两边都能接受的调停者,暂时的领袖。
不过,两边对待聂璞的态度还是有差别的,从尧邦那里,聂璞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是坦诚,而从老将们那里感受得更多的是敷衍,尤其是宋鱼,敷衍里还有一些躲闪。
当宋鱼从聂璞口中听到这样的安排时,他知道这是尧邦想出来的点子,至少是尧邦和聂璞二人商量出来的点子,但他却不想直接反对聂璞,也想不出反对的理由。
确实,目前叛军只是被上一次伏击震慑住了,一旦再次依仗人多势众合围上来,想要出城就困难了。
如果叛军打消顾虑,全力以赴地攻城,雄关守不守得住真不好说。
在禁军主力出关被歼前,十万精锐屯兵关内都被乘隙攻破过,现在兵力不足且以新兵为主,情况不容乐观。
别看敌军两次攻入内城都吃了大亏,但绝不意味着下一次城破,必然还有这么好的运气。
一旦几十万大军冲上关来,现在这批未见过血的新兵挡得住?大军碾压之下,什么样的法阵还能起作用?
宋鱼之所以在军中有那么高的威望,成为禁军中老将们的代表,本身就以老谋深算闻名,对目前的状况早就有过通盘考虑,只是没有了尧邦那样的英年锐气,没有首先提出主动出击而已。
他想了想,道:“聂璞大人目前是军中主帅,尧邦副将也是举足轻重,贸然出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雄关城不好交代啊。”
聂璞和尧邦相视一眼,均在心中想:这人谁啊,居然自以为可以代表雄关?
一瞬间,聂璞都有些动摇了,心想让这人留守雄关是否合适,会不会有什么不妥,或者给尧邦埋下祸患。
反而这时尧邦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诘问道:“请问宋统领,沙场征战,冲锋陷阵,禁军中包括仙逝的先主将,可有谁比得上我?”
宋鱼摇头。